房天下 >资讯中心 >市场 > 正文

珠海西部中心城區綜合交通策略與規劃中期成果出爐

珠海特區報  2016-07-22 09:19

[摘要] 近日,《珠海西部中心城區綜合交通策略與規劃》中期成果出爐,引起了市民對西部新區新交通的期待。

近日,《珠海西部中心城區綜合交通策略與規劃》中期成果出爐,引起了市民對西部新區新交通的期待。

這份由新加坡城市交通國際及其中國合作夥伴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共同編制的規劃,全面引入新加坡成功經驗和理念,在248平方公裏西部中心城區著力打造全覆蓋公交體系,未來綠色交通分擔率80%,市民步行5分鍾內即可到達公交站點、城市物流3小時內送達,末端交通系統無縫銜接。終目標是構建一個和珠海西部宜居宜業生態新區定位相匹配的“以人爲本宜居生態的一體化綜合交通系統”。

西部出行之“痛”:摩托車出行高達35%

《珠海西部中心城區綜合交通策略與規劃》描繪的綠色交通令鬥門市民楊先生十分激動:因爲工作原因,剛剛大學畢業的他從市區搬到鬥門鎮居住,出行的不便,迫使他首先湊錢買了一輛小汽車;而楊先生的同事因爲經常要下鄉,不得不學會了開摩托。

如果以正在建設的雙湖路爲核心,西部中心城區距離香洲不過25公裏長的距離。然而如果市民選擇乘坐公交車到香洲,答案是至少需要70分鍾才能抵達。

實際上,由于內部道路聯系通道不足,目前主要依靠湖心路,內部次幹路、支路網絡不成體系,西部中心城區同時缺乏完善的公交網絡和良好的公交服務。“日曬雨淋”已經是許多西部地區居民習慣的出行方式。

數據顯示,在西部建成區,300米公交覆蓋率目前僅爲57%,公交使用率低。珠海市居民東西區出行特征在公交、摩托車、出租車等交通方式呈現明顯差異。西部地區公交車不足5%,出租車不足1%,而摩托車高達35%。35%的西部居民出行要靠摩托車,可謂“出行難”。

西部地區面臨從城鎮模式發展爲城市模式的挑戰,城市交通也處于轉型和重塑的關鍵期。

2015年11月26日,《珠海西部生態新區發展總體規劃(2015-2030)》獲批,西部生態新區上升爲省級戰略,建成國際宜居城市的示範新區。

面積248平方公裏西部中心城區就是廣東省戰略性生態新區的核心區。珠海市西部城區開發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西部中心城區作爲珠海市建設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重要發力點,將建設爲珠海城市副中心,與東部城區共同打造珠海強中心。“在此背景下,構建高競爭力的綜合交通體系成爲當務之急。”

數字顯示,“十二五”期間,西部地區建設用地開發是東部的2.4倍,西部地區的開發建設大部分集中在西部中心城區。

該負責人表示,未來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中心城區仍將是珠海市開發建設的重點,如何保持交通發展與土地開發建設的匹配度,支撐城市快速發展,至關重要。

西部出行之“變”:引導綠色交通轉型

對新加坡城市交通國際羅兆廣院長來講,感受頗深的是在新加坡,大部分市民都乘公共交通上下班或者出門辦事,地鐵、巴士、一體化空調樞紐,連接小區建築以及交通樞紐和周邊建築的“有蓋廊道”、步行過街設施等等交通方式組合串聯在一起,“即使大雨傾盆,身上也不會被淋濕”。

羅兆廣期待把新加坡以人爲本公交優先的理念落實到珠海西部。“我們的目標是希望西部中心城區能打造一個不依賴小汽車的出行方式,也就是‘門對門’便捷出行的,以綠色交通爲主導的,以人爲本的一體化的綜合交通系統。”

“門對門”指的是全程從出門到去到目的地,能有便捷、安全、舒適交通系統,並且這個交通系統是以公交、自行車、步行爲主導的不依賴小汽車的出行,即便處于高峰期也不會擁堵。“只有讓公共交通的吸引力變得越來越強,把公交作爲出行首選,達到公交全覆蓋,才能爲出行帶來便捷。”

借鑒新加坡等先進城市的成功經驗,《珠海西部中心城區綜合交通策略與規劃》將落實以人爲本、綠色低碳、高效集約、公交優先等先進理念,優化、提升公交系統布局;優化道路網功能和布局,與空間和用地協調;加強綜合交通樞紐一體化規劃控制,切實推進TOD規劃、建設和管理;提升步行和自行車出行環境,打造高品質、生態、宜居的交通環境。

其中的“優化”重點之一是對症下藥。“目前摩托車在總出行方式中的分擔率達到35%,小汽車發展迅猛,與之相比,現狀公交設施卻嚴重不足,公交出行僅占全方式的5%,遠低于其他城市發展水平。”

爲此,西部地區將大力扶持公交發展,構築以公交爲主體的綠色交通方式結構。規劃將城際軌道、地鐵、軌道交通以及快速公交(BRT)一體化考慮,統籌建設時序、樞紐場站,迅速提升西部中心城區公交出行條件和服務水平。

結合公交林蔭大道,在2030年之前,打造80公裏長的公交專用道,改善公交車輛運行條件,提高公交運行速度,提升公交吸引力。

珠海市西部城區開發建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規劃的完善和實施將推動西部中心城區實現“五大突破”,即:運輸方式從分散轉向綜合高效,出行結構從個體機動爲主轉向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主導,交通服務從滿足需求轉向優質服務,交通排放從高耗低效轉向低碳環保,交通發展從粗放型轉向精細集約型。

優化亮點

亮點1

公交林蔭大道 2030年達到80公裏

改善公交車輛運行條件、提升公交吸引力,西部中心城區將建設“公交林蔭大道”,按照規劃,2030年,西部中心城區公交林蔭大道達到80公裏。

根據國際宜居城市經驗, 西部中心城區的“公交林蔭大道”與公交專用道、軌道、BRT走廊結合一致,具備良好、安全和連續性的步行、交互空間,與公交站點、自行車、步行無縫銜接,車速限制在50——60km/h,並且高綠化覆蓋率。

“新加坡城市建設注重的就是細節。”羅兆廣認爲,行人在出行途中能夠萦繞在綠意盎然的氛圍中,享受舒適、惬意的道路環境。公交林蔭大道通過搭建有蓋廊道、完善過街設施等方式與自行車道、行人道等銜接,保障了人們出行的安全性和連續性,關注到了人對于舒適環境的需求,體現了交通綜合規劃以人爲本的理念。

亮點2

步行更舒適 公交站200米內將建有蓋廊道

據介紹,在倡導以人爲本的新加坡,隨處可見遮風擋雨的風雨連廊,新加坡計劃2018年建成200公裏長的有蓋廊道,目前已建成50公裏。

“有蓋廊道將包括地鐵站、輕軌站、巴士換乘站、主要巴士站在內的交通樞紐點與附近如學校、購物中心、住宅小區等設施相連接。避風避雨避曬,營造了‘後一公裏’的舒適環境。”

目前珠海西部300米公交停靠站覆蓋率爲57%,500米覆蓋率爲74%,大部分公交停靠站爲簡易的停靠站,乘客要忍受日曬雨淋。

爲此,有蓋廊道建設規劃分三期進行:近期,將綜合交通樞紐、地鐵站與400米半徑範圍內,軌道站、公交換乘站與200米半徑範圍內的交通發生吸引點相連接,如學校、醫療機構、文體設施、辦公樓和住宅小區。

中期,將地鐵站點、軌道站點與200米半徑範圍內利用率高的巴士站點相連,實現軌道交通和常規公交的無縫銜接。

遠期,將利用率高的巴士站點與200米半徑範圍內的交通發生吸引點相連接。

亮點3

無縫銜接 打造十大一體化空調公交樞紐

結合地鐵、軌道、城際和公交換乘站,西部中心城區將打造十大一體化空調公交樞紐站,並依托樞紐站進行規劃16個TOD重點發展區,其中著重打造金灣示範綜合樞紐和TOD示範區。一體化空調公交樞紐不但實現多種交通模式的無縫銜接,更可實現交通和土地的一體化,公交系統與商業、居住和社區設施的有機結合,滿足日常公交出行和生活上的便利,大大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

亮點4

自行車系統 打造3公裏超級生態廊道

以城市道路爲依托,西部中心城區計劃建立與城市土地利用相協調的自行車主要廊道、連通道,結合山水格局、公園、綠地等形成“綠道”體系,打造結構清晰、功能明確,具有良好連續性、安全性和可達性的自行車道路網絡系統,未來將形成“十二橫七縱”的自行車主要廊道,規劃城市綠道251公裏,社區綠道239公裏。

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綠道建設過程中,規劃提出要打造3公裏長的超級生態廊道(有蓋快速綠道)示範走廊,建設爲集綠色、生態、宜居、智能、人文于一體的示範性亮點工程。據悉,超級生態走廊將沿雙湖路西側支路設置,將串聯金灣核心區、紅旗次中心與沿線居住區。

此外,珠海還將推進西部中心城區公共自行車系統建設,與東部城區統籌,在全市範圍內統借統還,在城市中心區及其周邊地區布設公共自行車租賃點,2030年設置3000個租賃點,覆蓋主要的軌道交通站、BRT站、主要公交站、大型小區和人流集中的公共建築。

專家訪談

期待西部中心城區打造成中國綠色交通典範

——專訪新加坡城市交通國際院長羅兆廣

在新加坡交通管理規劃系統從業30多年,新加坡城市交通國際院長羅兆廣深刻的體驗就是“以人爲本”現代化高效通暢無堵的出行體驗。“即使我出門上班開會也無需駕車,全程公交出行,非常便捷”,而這,均得益于新加坡以人爲本、規劃先行、綠色低碳、高效集約、公交優先的先進城市管理理念。

經驗:

公交首選 公共交通100%全覆蓋

新加坡的交通系統從上世紀60年代一個落後小漁村脫胎換骨爲現代化高效、通暢無堵、宜居生態的一體化交通系統。在新加坡,400米範圍內公交覆蓋率達100%,基本上凡是有人、有工作場所的地方,都有各類公共交通滿足人的出行。

今天的新加坡即便處于高峰期也不會出現擁堵的情況,人們基本上不會依賴小汽車,公交系統全覆蓋,基本能滿足衣食住行的出行要求。新加坡的交通體系是一體化、無縫銜接,照顧到“門對門”的便捷出行。這包括“公裏”和“後一公裏”的出行,從細節上兼顧到人的出行需求,給人帶來舒適和便捷。

“比如我去開會、做講座、去上班,全程都使用公共交通完成,不需要駕車。即使大雨傾盆,也不會被雨淋濕。”

細節:

“門對門”出行 便捷舒適

羅兆廣特別強調的是達到“門對門”的效果,要注重細節。需要打造“門對門”無縫銜接一體化的交通系統,讓人們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

“新加坡很注重細節,就是說從一扇門出來走到公交站,等公交車的過程還要經曆換乘,去到目的地的公交站再到達目的地,是一個‘門對門’的過程,這過程中給人帶來的便捷,需要注重細節,是以人爲本理念的重要體現。”

比如,在“公裏”,如何在下雨、烈日的情況下給人們帶來便捷、安全?新加坡通過有蓋廊道把住宅連接到地鐵站、公交站,人們可以輕松抵達目的地。

在換乘的過程中,能不能做到零換乘或者是無縫銜接的程度?比如巴士與巴士、地鐵與巴士之間在同一個屋檐下,處于空調的環境下實現換乘,這就是新加坡一體化的空調換乘樞紐,一體化的樞紐將結合商業、配套設施、住宅使更多的人能夠充分的享受到便捷、舒適的環境。珠海也將引進這個概念,

當到達目的地站點,怎樣能夠在雨天、烈日的天氣下順利去到目的地,涉及到“後一公裏”的概念。 羅兆廣認爲,以有蓋廊道進行銜接,令整個出行過程中便捷、安全、連續、舒適。

期待:

落實規劃 打造綠色出行的中國新模板

“西部中心城區現在人多的地方公交覆蓋率高,但是人少的地方公交覆蓋率就很低。此次交通規劃大的亮點是希望西部中心城區能打造‘門對門’的,便捷出行的,以綠色交通爲主導的,以人爲本一體化的綜合交通系統,吸引人們把使用公交車、自行車、步行的方式作爲出行首選。”

羅兆廣強調,西部中心城區綜合交通規劃重在創新、突破,避免走其他城市的老路,出現汙染擁堵等一系列城市病。“我們的規劃強調以人爲本、綠色交通,無縫銜接的互通交通等模式,爲人們帶來方便,盡量從根本上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

西部新區高起點開發建設,中心城區的綜合交通體系也要避免走一般城市先堵後治的老路。目前西部中心城區已開發的建設用地48平方公裏,未來建設用地將超過130平方公裏,接近現在已開發的建設用地面積的3倍。未來空間廣闊。

“我相信珠海通過落實西部中心城區綜合交通規劃,完全有能力將西部中心城區交通系統發展成爲中國甚至是世界的城市典範,可以跟新加坡的媲美,甚至超越新加坡的交通系統。”

建議1:

大中運量公共交通是長遠方向

目前西部地區的交通是平面化的交通,沒有立體化的交通。常規公交不能滿足人們對于快速、舒適、方便的需求。長遠來說,西部地區需要建設地鐵;近期而言,在地鐵還沒建成之前,主要通過公交林蔭大道、BRT、軌道交通,大大的提高公共交通的速度,以及服務的質量。

建議2:

建設高密度的道路網絡

應按照高速路、快速路、主幹道、次幹道、支路五個級別構築道路網絡,在西部中心城區核心區特別強調建設高密度、小街區的路網體系。

要提前預留交通用地。如果缺少交通系統的支撐,土地開發不能獲得大效益;同樣,發展公交系統如果忽略開發土地,也不會帶來客流量,公交系統不能正常地運營。因此,交通與土地應該有機結合,在細節上注重換乘樞紐建設、TOD的開發。

建議3:

引導市民綠色出行

西部地區摩托車出行率超過30%。摩托車的發展如果沒有很好地引導,終的結果是摩托車轉換成小汽車,産生擁堵問題,形成城市病。因此,政府要引導人們轉變出行方式,短距離的出行,提倡步行、使用自行車出行,中長距離的出行提倡使用公交系統。

“引導人們轉變出行方式,綠色出行,必須打造一體化、無縫銜接、便捷、舒適、門對門,以公共交通爲主導的系統,使得人們減少需要或者不再需要使用摩托車出行。”

爲此,羅兆廣建議加快公交系統的建設,大力提升公交服務,比如地鐵、BRT、公交林蔭大道、有蓋廊道、換乘樞紐等等,讓人們獲得優質的服務,享受良好的環境。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